*好望角和故宫,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从孔院出发与中国相遇

    更新时间:2017-09-20

走在南非的街上,早已经习惯行人会用“你好”等中文短语热情打招呼。从当地第一所孔院的建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孔院走近中国,中文教学在这里落地生根,逐步发展。好望角和故宫,南非语和中文,相隔万里的两个国家,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带来更为深刻的文化碰撞,每一次语言交汇,都在不断增进着两国的人文交流。

 刚回国,却又开始想念中国

   萨蓓娜(Sabrina)学习中文已经超过两年半了,今年第一次参加“南非开普敦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从广州到西安再到北京,从中文课到文化体验再到自由活动,他们学习了太极,品尝了地道的中国美食,看到了广州塔、兵马俑、颐和园、长城和故宫等名胜古迹。



 

亲眼看到兵马俑,一级级台阶登上长城,“从课本、电视、网络上看到的中国实实在在出现在你眼前的这种感觉真好。”感动于陌生人的微笑问好,成长于与当地人的每一次交谈,从期待,到享受,再到现在的想念,只用了十几天。Sabrina说,她要继续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等着再次穿梭于中国的大街小巷。

 没有刻意选择中文,一切很自然地发生了

   谈起中文给他带来了什么改变,天佑(LuyoloSijake)笑着说,其实本来学习的是法语,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机缘巧合被朋友拽去听中文课,觉得中文老师比法语老师和善就一直坚持学了下来。大二参加“南非开普敦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真正见到中国风光,大三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拿到孔子学院奖学金,工作一年后去了中国留学,没想到现在要到北京大学继续攻读中国学硕士学位了。

 

从一句“你好”开始,到通过孔院慢慢走近中国,一门语言的学习为他打开了更多窗口。天佑觉得中国充满机会,喜欢中国人一直学习保持进步的状态,他也会一直学习下去,期待更多改变自然地发生。

 说不定可以在我们高中教笛子

  吉瑞米(Jeremy)是今年孔子学院“国际音乐暑期学院”的南非带队老师,以前在开普敦大学学习钢琴。东西方音乐非常不同,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接触中国乐器,老师和学生一样充满新奇。他学了阮,学生们练习了中国大鼓、二胡、扬琴、琵琶、古筝、古琴,大家都享受其中,虽然乐器是陌生的,但音乐一样美妙。

 

刚到中国时,北京夏日的高温和繁忙的日程差点吓跑了一些学生,不过随着活动展开,他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古老和繁华,结识了因中国音乐而汇聚一堂的世界各地的朋友,所以之后的“每天都像开派对一样享受”。吉米希望孔院能与当地高中建立更长久更固定的交流机制,这样明年他就可以带着学生再来,走进中国的传统乡村去,和当地居民一起载歌载舞,感受更多中国音乐的魅力。

 我爱中国,我爱中国人,我爱中文

 任教于南非顶尖高中威斯福中学的英语老师莉莲,用“美妙的奇遇”概括了自己前不久在上海参加的“外国本土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由于时间有限,研修项目的日程安排紧凑密集,中文课每次都会设定一个主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她享受每次上课时与周围的人用中文聊天,有时候到餐厅,有时候和路人,有时候在菜市场。她惊讶于学习中文竟然可以这么有趣,虽然第一次学习中文,她却完全沉醉在了其中。

 

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语言”,莉莲希望看到“更多的南非学生学习它”,透过中文,了解中国的美丽,感受厚重的文化。最触动她的是,看到这么多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老师都在学中文、教中文,她“作为其中一份子油然而生出一种感动与自豪”。这一次的中国之行没有任何遗憾,就连航班延误都是这场“美妙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