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府广播电视台采访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梁广寒博士

    更新时间:2018-07-11

 

        74日下午,直属菲律宾总统府的马拉卡南总统府广播电视台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马卡蒂校区采访了中方院长梁广寒博士。针对电视台的四大问题:苏禄王“王礼”厚葬的地位及其影响,认知苏禄王访华历史价值的意义,中菲两国政府对该历史的态度与行动,以及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苏禄东王使华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关情况,梁广寒博士分别从苏禄王访华历史概况,苏禄后裔生存现状、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不同种族和谐共存,中菲两国对待苏禄苏丹的历史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梁广寒博士介绍,菲律宾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可以追溯至7世纪,而1417年苏禄王访华将史上的中菲关系推向了高峰。为纪念这一罕见的国际关系佳话,2017112425日,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苏禄东王使华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寻找苏禄王》纪录片内部首映礼,梁广寒博士在主题演讲中,深入分析了苏禄王中国后裔文化身份认同中所涉及的“传承”与“冲突”问题。她说,当前的全球化浪潮将所有人裹胁其中,由此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冲突、融合或变异;与此同时,多国民族意识和本土意识普遍增强,去全球化思潮兴起,对文化同质化的反思与批判增多。身份认同也成为苏禄王中国后裔们共同的命运话题:他们是谁?在全球化时代,历史与文化的纽带能否为他们提供指引和方向?又要选择走向何方?通过大量的访谈和田野调查,梁广寒博士发现,无论年龄、代系、和何种社会角色,苏禄王中国后裔们都完全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同时,由于600年的通婚繁衍,虽然菲律宾王族血统已经很少,但家族想象、精神故乡和族群纽带使之仍然坚定认同自己是菲律宾后裔,两种文化身份和平共存。 同时研究也发现,“冲突”与“传承”也并存。以苏禄王墓所在地德州常营村为代表的地区,其传统保存相对完整和严格,但青年一代分化严重,尤其是流动的精英青年,对其身份的认同更多的是出于职业身份的认同,明显区别于长辈和底层后裔对族群和宗教身份的认同。然而,无论血脉如何传承,身份认同如何选择,整个苏禄后裔家族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和谐发展着。因此,梁广寒博士总结道,世界范围内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国家发展程度如何,某一国家中无论人们的祖先是谁,职业如何,我们都应该摒除歧视,平等对待,和谐共存、和平相处。

图一:梁广寒博士接受采访

       梁广寒博士认为,苏禄东王病逝后,中国政府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她说,无论朝代更替、政府更迭,中国历任政府对待苏禄王后裔的态度都十分友好。明朝秉承“元首外交”、发展邦交往来,强盛的明朝廷七次派出官员郑和而对外邦无任何侵犯,对苏禄王等使华邦友往往回赠更丰厚礼物;苏禄王病逝后,明朝朝廷极为重视,以“王礼”厚葬之;明清时期,苏禄王后裔皆被视为“王族”,朝廷赐奴封地;中华民国时期,苏禄王后裔自愿决定成为中华民国国民,当然这意味着放弃贵族身份和特权,但也意味着后裔们从此与中国普罗大众的往来更加亲密;当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于2016年提出“建议两国就明年菲律宾苏禄王首次赴华600周年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也逐渐表现出对于该历史的重视,从2017年便陆续有政府官员前往中国德州考察,为回报中国保护、修葺苏禄王墓的美意,时任苏禄省长还拨款修缮位于苏禄省会霍洛市的中国公园和本头公墓。

图二:菲律宾总统府广播电视台记者与梁广寒博士合影

       针对苏禄王访华史实研究的历史价值问题,梁广寒博士着重指出,苏禄王访华史提醒人们认识和铭记这段历史,能进一步明确中菲两国民间早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之前就结下的深厚友谊,这对中菲两国人民来说都非常重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清楚了解西班牙前殖民时期的这段历史,有助于菲律宾人民认识自己更久远的历史、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文化身份,从而清楚意识到未来的路将如何选择,前路将通往何方。

        当记者问到“为研究这一段历史,中菲两国政府或其他机构应采取什么行动“时,梁广寒博士回答:目前有关苏禄王时期及其访华相关史料原件大多保存在中国,少数在其他国家,留存于菲律宾本地的史料反而极少,此前菲律宾学者对此的研究也多基于中国史料;此外,菲律宾现有的历史研究多是马尼拉中心的研究,对苏禄等省份的区域研究及其匮乏,这不利于发掘菲律宾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因此,两国学者应建立紧密的学术联系、共同发掘史料、合作研究、信息交流、成果共享。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正在进行的相关系列研究和“苏禄东王使华600周年”等国际学术研讨会,集合了国际众多教授、学者参与;不仅如此,两国民间机构和媒体也应携手参与,共同发现、探寻和传播相关历史,让更多民众了解这段珍贵的史实,共同认识苏禄王历史的重要价值,铭记中菲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这对追溯和重建菲律宾民众文化身份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