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

    330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发源于佛山,其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间。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伴奏器材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等乐器为主,打击乐则有沙鼓、卜鱼、高边鼓、大钹等。 

  最初粤剧的角色行当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表演粗犷、质朴。好的演员一般都具有耍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绝活。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名列其中,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市粤剧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几百年来人才辈出,影响遍及全球粤语华人地区名伶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云集广州,在50年代使广州的粤剧艺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搜书院》、《山乡风云》等经典剧目。红线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颂》、《羊城八景》等粤曲更是历唱不衰,声名远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