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

        谈到岭南文化,不得不提到其独特的地方语言——粤语。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且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地域的人民在思维模   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岭南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广东境内的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广东和整个岭南地区最大的汉语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大量的广东人移民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作为汉语的一门方言,粤语在海外的普及曾一度高于普通话。如今除了传统的广州及珠三角一带,香港和澳门地区也因其独特的历史、经济地位而成为了新的粤语中心。随着粤语歌曲、粤语电影及其他以粤语为媒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粤语这门汉语方言也开始慢慢在华夏大地上流行起来。

粤语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广州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又叫广东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由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粤语歌都系以“小曲”主流,即用粤曲方式唱流行歌曲,大多数粤语歌几乎都是电影插曲,如韦秀兰演唱的电影《一水隔天涯》同名主题曲《一水隔天涯》 ,萧芳芳的《郁亲手就听打》等。

1974年,许冠杰推出《双星情歌》令粤语歌形象提升。除了许冠杰,另一个突破是顾嘉辉的《啼笑因缘》。他们二人的努力使一些只肯唱英文歌的歌星,都开始改唱粤语歌,例如林子祥、罗文、甄妮、陈洁灵、谭咏麟等等。1979年香港电台举办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选举,是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肯定。

粤语歌形象提升之后,很多填词人都开始写一些严肃性和艺术性的粤语歌,其中几个代表人物有黄沾、郑国江、卢国沾等。而粤语歌逐渐成为香港乐坛主流,歌星亦开始要求包装,于是出现好多偶像歌星,几个代表人物有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都以形象同包装突围,红到爆灯。那个时期也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人听粤语歌,甚至试唱。其他歌星如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都唱到几乎所有中文地区有歌迷。 香港在1986到1989年期间兴起一股乐队热,唱片公司签了好多乐队出碟,乐队之中的代表有Beyond、太极、达明一派和草蜢,另外出现很多歌星如叶倩文、彭羚、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等。

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他们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虽然张学友凭着出众的歌艺而雄霸整个乐坛,并成为了1990年代的乐坛巨星,但乐坛已开始出现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另外,虽然王菲和郑秀文在1990年代中期成为乐坛天后,但声势不及”四大天王“。香港乐坛开始变成由男歌手主导,直至2000年之后为止。

踏入2000年代,不少1990年代的香港歌手如张学友、王菲、郑秀文、陈慧琳、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等已渐渐淡出歌唱演出。部份转而发展电影甚或尝试音乐剧等演出。同时也陆续出现不少被喻为实力派的歌手或创作歌手,为乐坛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流。他们都被大众视为香港乐坛的明日之星,如:张敬轩、何韵诗、卫兰、侧田、方大同、王菀之、泳儿、吴雨霏、陈柏宇、邓紫棋等等。然而在2000年代后半期,香港乐坛虽有大批新晋实力歌手涌现,但却缺少举有十足影响力的王牌歌手。其中古巨基,陈奕迅和容祖儿三人则一直被视为2000年代最主要的三位王牌歌手。